1. 經過修復的零件重新組裝前應測量其間隙。中高壓帶側向間隙補償結構的齒輪泵,其軸向間隙為0.025~0.06min;中低壓齒輪泵(或馬達)不帶間隙補償的,其軸向間隙為0.010~0.020min。齒輪和泵體的徑向間隙為0.050~0.0160min。
2. 仔細檢查全部零件,任何細微的毛刺都應清除干凈。并清洗瀝干后待裝。
3. 裝配時按拆卸逆順序逐一將全部零件裝配復原,不得用鐵錘敲打,在裝定位銷,前后泵蓋時,只能用木錘輕輕將其擊打就位,注意不得把雜質帶入裝好的零件內,裝軸伸密封時;應仔細保護密封刃口,避免鍵槽銳邊將密封切壞而漏油。
4. 上螺釘時應對角線、均勻地輪回加力,最好能用扭力扳手,不能一次把某一螺釘上緊,以免某零件局部變形,使齒輪泵(馬達)磨損嚴重或咬死,最后上緊每科螺釘時,一面緊,一面用手盤動軸伸,應無受力不均勻或卡滯的情況。
5. 向裝配好的齒輪泵(馬達)內注入清潔的液壓油,潤滑配合的各部位。
6. 齒輪泵(馬達)裝上機后,應按11.8.2c、d、e各條款進行運轉,確認無異常后才能投入使用。
7. 擺線齒輪馬達和擺線齒輪泵的拆卸與安裝除按上述有關的條款執行外,還應對其關鍵零件進行檢查,檢查項目如下:
a. 檢查定子與轉子或內外轉子之間相互嚙合運動的 表面的磨損情況,嚙合表面出現疲勞、氣蝕麻點或剝落者,需更換零件。
b. 檢查轉子內花鍵,輸出軸內花鍵,鼓形漸開線花鍵軸等轉矩傳遞部分的磨損情況。磨損嚴重的,影響轉矩傳遞精度的,需更換。
c. 檢查轉子兩側面與相對滑動的表面,例如固定間隙的前后蓋,配流盤、端面配流的前后側板等零件的摩擦表面的磨損情況,及間隙變換情況,凡摩擦面出現嚴重拉傷或燒傷者,需更換零件,或者換泵或馬達。若表面光潔完好,但間隙因磨損而增大,使容積效率下降。輸出扭矩變小,影響了泵或馬達正常工作,則可對磨損平面實施鍍硬鉻拋光,或者磨削修復,以保持原間隙大小,對于軸配流擺線齒輪馬達,一旦其配流部分磨損,同樣可對配流軸外圓實施鍍硬鉻拋光修復。
d. 裝配時應注意各部配合間隙,裝好后的擺線齒輪泵應按11.8.2c條款進行試驗,然后才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