齒輪泵(馬達)的維修條件
在齒輪泵(馬達)運行過程中,要經常觀察其工作狀態是否正常,一旦發現聲音異常,漏油,壓力上不去,輸出流量(轉矩)不夠等使系統不能正常工作的現象,經檢查確認是由齒輪泵(馬達)故障引起的,則應將齒輪泵(馬達)拆下送制造廠修復或更換,在有條件的地方可自行拆卸,修復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a. 將齒輪泵(馬達)表面的塵土、油泥清理干凈。
b. 拆前后泵蓋和側板時,應用改錐仔細地對稱撬開,然后取出泵體上的定位銷,不能用鐵錘敲打。
c. 在取出主、從動齒輪前,應將豬、從動齒輪相對泵體的安裝方向和兩齒輪齒形的互相嚙合的位置打上記號,以便原樣復位。因為經過常時間的工作磨合,這時的配合和嚙合狀態是最佳拍檔了,裝倒了會因增加間隙,嚙合不良而產生噪音,大大降低齒輪泵(馬達)的容積效率。
d. 拆軸封時,應保護密封刃口不被軸伸鍵槽處的銳邊割傷而損壞。
e. 拆下的零件用煤油或汽油清洗干凈,并按照拆卸順序擺放。
f. 仔細檢查齒輪,側板(或軸套,有的齒輪泵的結構是軸套器補償側板兼軸承的雙重作用),泵體、軸承、密封等零件的狀態,確定能否修復后繼續使用或更換。
(a) 齒輪:用油石輕輕研磨拉上的齒輪端面,仔細清除齒頂的毛刺,不能破壞軸頸和齒輪端面的垂直度,其垂直度公差不大于0.005min,且主、從動齒輪的寬度差不得大于0.005min。如果齒輪端面拉傷嚴重且燒黑了,或齒廓表面出現疲勞剝落,氣蝕麻點等應予更換,使用滑動軸承結構的齒輪泵(馬達)如果齒輪軸頸與軸承咬死或軸頸發黑,或滾動軸承結構的配合軸頸出現疲勞麻點或剝落都需更換。
(b) 側板(或軸套):表面拉傷的可在平板上研平,軸套平面與孔的垂直度公差不得大于0.005min,每對軸套的厚度差不大于0.01min,側板(軸套)拉傷嚴重且表面有燒傷痕跡的應予更換。
(c) 軸承:滾動軸承的滾針或滾柱出現疲勞麻點或剝落只能更換,如果滑動軸承雖磨損,但還可使用者,可將齒輪軸頸鍍硬鉻拋光至=0.1μm,鍍鉻層厚度依據磨損量而定,一般齒輪軸頸與滑動軸承孔的配合間隙為0.020~0.050min。對采用
軸承的齒輪泵,齒輪軸頸與
軸承孔的配合間隙為0.08~0.15min。
(d) 密封:仔細檢查所有密封,凡有劃傷,裂縫、缺損、老化、(發硬、變形、無彈性)著勻需更換。